细雨蒙蒙,在家中闲坐无事,忽然很想带着儿子到包公祠看看,一睹包青天的风采。说起来到开封居住也有些日子了,市内不少景点都已经浏览一遍。可惟独没有进过包公祠,或许是童年时期听说过包公的故事太多,心中一直怀揣着景仰。在心理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我是万万不敢冒昧拜碣的,直到今天才算了却一桩心愿。
包公祠坐落在七朝古都开封城内西南角,位于风景如画的包公湖西畔,是为纪念北宋时期着名清官、开封府尹包拯而修建的,也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资料最全、影响最广的纪念包公的场所。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生于公元999年,卒于公元1062年,享年64岁。历任知县、知府、按察御史、枢密副使等职,后封为龙图阁大学士,死后封谥号为孝肃公。 他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传统戏曲中的《铡美案》、《下陈州》、《包公辞朝》、《铡赵王》、《探阴山》、《包公案》等都生动描述了这位历史上少有的清官是如何不畏强权、执法如山。
包公祠占地1公顷多,是一组典型的仿宋风格古典建筑群。漫步其间,但见气势宏伟、风格凝重、典雅古朴,由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主建筑是包公享堂,里面端坐着包拯高大铜像,高达3米多、重达2、5吨,蟒袍冠带,正襟端坐,一手扶持,一手握拳,透出铁面无私凛然正气。两旁陈列着反映包公真实生平和清廉品德的历史文物与典籍。二殿展有包公的出仕明志诗、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家训、包公书法手迹、墓志铭等。在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刻有北宋开国以来148年中183任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唯有包公名下是一条深深的凹痕,这是人们观赏碑刻时总在其名下指指点点,天长日久磨出来的,也是历代人民爱戴包公的见证。
东西展殿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包公的传说轶闻,历史故事,特别是东殿的群组蜡像《铡美案》与真人大小一样,还陈列着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等三口铜铡,专管贪官污吏。色彩鲜明、形神俱备、毫发俱现、栩栩如生。
西面配以曲榭长廊;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人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龙井”,又名“廉泉”。传说:有一个太守喝了这里的泉水,头痛欲裂,原来他是个贪官;而几位举人饮了此水,顿觉水甜如蜜,原来他们都是好人,故有此井名。
包公一生为官清廉,秉公执法,从不向权贵和邪恶低头,为人刚直,从不趋炎附势,即使是在皇帝面前, 他也是直言不讳,不怕冒犯皇帝。大公无私,不谋私利,一生俭朴,即使是当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习惯,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故此赢得老百姓的爱戴和敬仰,他的功德也一直为后人所世代传颂。
包拯在知开封府时,对当时的司法制度作出新的规定:“大开正门,凡是告状的,都可以进去直接见官,直接面陈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拦刁难。”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小事,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无论从有助于百姓申冤上讲,还是从有助于审理案件上讲,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改革。这改革,在我国法律史上,既有一定地位和作用,又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包拯审理案件,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怕权势,二是为民申冤。不怕权势,敢于顶风办事,在宋代不是容易的事。包拯迎难而上,以不怕身败名裂的勇气,使得“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据史书记载:开封城里有一条惠民河,河的两岸,既有平民住着,也有达官贵人的住宅。包拯任开封府尹时,天下大雨,河水泛滥,淹没街道,使许多平民无家可归.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泛滥成灾呢?包拯经过调查,了解到河塞不通,不能排水的原因,在于大官僚和贵族们在河上筑起了堤坝,将坝内的水面据为已有,种花养鱼,并且同自己的住宅连在了一块,成了水上花园.因此,要为民造福,要疏通惠民河,只有将这些堤坝挖掉,挖掉堤坝,冲走水上花园,贵族们能答应吗?包拯画了地图,拿了有关证据,下令将所有堤坝与花园拆毁。有人自恃权大位显,告到宋仁宗那里。包拯拿出证据,证明他们非法建造水上花园。惠民河疏通了,宋仁宗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为皇亲贵戚们说话了。 包拯不畏权势,反对以权代法,客观上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在天长县时,他审理过一件偷牛案。有一个无赖,将农家的牛舌割掉了,农民告到官府,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宰杀吃了。那农民真的回家把牛杀了。按照宋代法律规定,擅杀耕牛是犯法的。那个无赖就来到县里,控告那农民杀牛。包拯大怒,立即审问那无赖,你为什么把人家的牛舌割了?无赖只得招供,并且暗自吃惊:你怎么会知道是我作案的?其实,包拯是依推理法作出的判断:既然有人要害别人,那么别人犯法,那人一定要乘机告状,所以包拯叫农人干脆把牛杀了,以引诱割牛舌者来告状。
包拯办案,不徇私,不舞弊,所以当时的天下百姓,男女老少都知道包公,群众更把包公传为救世主。他们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称之为“包青天”。
晚年,他在家里立了一块石碑,上刻《戒廉家训》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一着名家训,体现了包拯不谋一家一族之利的高尚情操。历史上的包拯,不愧为值得肯定与歌颂的政治家、改革家与律专家。他为民请命的一生,将永远使人怀念。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可是包拯做官断案的原则和清正廉洁的优良品质却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敬仰。无怪乎不少到包公祠游玩的人来到包拯铜像前都不忘烧上一柱香,磕上三个头,祈求一生清正廉洁。看到别人满脸虔诚的叩首,三岁多的儿子挣脱爱人的手,跑到像前跪下,认认真真的磕起头。或许在孩子的心目中,对包公还只是一个模糊的记忆,但是幼小的心灵也是分得出美与丑、善与恶的。做为一名法官,向包拯学习并不过时,学习他严肃执法、请正廉洁、司法为民,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用好手中的审判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