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程婴救孤》改编于元代名剧《赵氏孤儿》,讲述的是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奸贼屠岸贾为谋权篡位,设计将忠臣赵氏一家三百余口杀害。为给忠臣留下一点血脉,程婴等人接受公主嘱托,用自己的亲生儿子换回赵氏孤儿,并抚养成人,最终将奸臣屠岸贾除掉。整个剧情围绕着赵氏孤儿的生死存亡,程婴等人信守诺言,冒死历险,慷慨赴义,上演了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善良与残暴的比拼。在程婴十六年精神与肉体的磨难中,在他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诚信的可贵,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宝贵精神。
《程婴救孤》在上演后先后荣获了文化部文华大奖、 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金奖、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剧目第一名、第四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金奖等数十项荣誉称号。该剧至今已在各地演出400多场,历演不衰,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好评。豫剧《程婴救孤》之所以能赢得那么多观众的热爱,就是因为它谱写的是一曲民族精神的颂歌,弘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诺言,它也是中华民族性格与人格魅力的完美展现。程婴救孤也以自己的诚信和感天动地的正义之气为历代仁人志士所传诵。我国着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就认为此剧“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古往今来,人们对生命的意义的追寻都是一个永恒主题。为此多少人演绎出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千古绝唱,为后世留下追求诚信、正义和信仰,在生死抉择面前他们都在践行着舍己为人、诚实守信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博大的情怀在历史上留下自己闪光的一瞬。剧中的程婴为追求正义、为信守诺言舍弃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在十六年中忍辱偷生中,用实际行动为许下的诺言画上一个句号。殊不知在诚信的背后却凝聚着太多的艰辛和痛苦:儿子的惨死、妻子的离世、世人的误解等等,就象剧中儿歌唱的那样:“老程婴,坏良心,他是一个不义人。行出卖,贪赏金,老天有眼断子孙。”我仿佛看到在大雪纷飞中,老程婴须发皆白、佝偻身躯,身边鸣响着责骂的儿歌,蹒跚地挪动着脚步,这无不令台下的每一个观众动容、落泪。剧中公孙杵臼所言,一个人死并不难,难的是要忍受活着时众人对你的辱骂,而且是十六年的辱骂,在奸臣的眼皮底下偷生。故事的结局以程婴最终献出生命而结束,真实展现了伟大的人格魅力,讴歌了诚实守信、舍身取义的传统美德 。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它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诚就是为人处事要真诚,信就是要信守承诺、讲信用,它的含义也就是要信守诺言、践行约定。诚实守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文明的公共财富和普遍价值取向。几千年来,我们的前辈就一直流传着“一诺千斤”、“一言九鼎”、“言必信、行必果”等千古佳话。他们不仅是我们的楷模,也是我们生活的指针和准则。
胡锦涛总书记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这也高度概括了文明诚信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密切关系。
诚信友爱要求全社会成员之间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人与人之间如果缺少诚信,这种关系就会失去信任,使人与人之间处于紧张和摩擦之中,自然就谈不上友爱;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友爱,其伦理关系就不会和谐融通,就不能互相帮助。由此可见,一个由缺少诚信友爱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要实现诚信,要从自身做起,只有自己做到了诚信,才能要求别人也这样做。每个人都以诚信要求自己,这个社会就会成为一个诚信的和谐社会。自己越诚信,就越会赢得他人更多的诚信回报。
作为社会的普通一员,就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培育诚信美德。树立岗位意识、完成岗位工作,个人岗位就是服务他人的处所,工作无贵贱之分、服务无大小之别,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和他人生活得更愉快、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和谐。政府工作人员代表的是政府的诚信形象,企业员工代表的是企业的诚信形象……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实践诚信的美德。诚信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立身之本,只有正确把握诚信的深刻内涵,我们的社会才会实现真正的和谐,我们的经济才会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中发展,我们中华民族也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人生在世,就应该象剧中唱的那样:“一诺千斤重,取义轻死生,历尽百劫情不悔,但留这一腔正气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