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之余,我常常会想起那片打谷场。多少次回到家乡,沿着村边河堤行走,却怎么也难以觅到那记忆中的打谷场。思绪如缕,将我一次次带回到打谷场。
打谷场位于村子西边的河堤边,原本是一大片空落落的荒地。群众为了方便打场晒粮,就家家户户用石磙一遍遍的碾压,也就形成了村内的打谷场。每到农闲时节,打谷场上就堆满了一个个高高矮矮的麦秸垛。就是这片打谷场,带给孩子们多少开心和快乐,薅豆芽、捉迷藏、碰火疙瘩就是我们最喜爱做的事。
每年秋天,大豆收获后,打谷场上仿佛一夜之间冒出了一个又一个高高的豆秸垛。一场连绵的秋雨过后,打谷场上就奔跑着一个个拎着竹篮的孩子。欢快的围着豆秸垛,小心翼翼的用脏兮兮的小手在豆秸中寻找着长长的黄豆芽。一个上午过后,我们都开心的薅到不少的豆芽。回到家中,妈妈接过竹篮,将黄豆芽在水中洗净,做上一顿香喷喷的黄豆芽面条。
最喜月圆之夜,一轮明月高悬,轻轻洒下万缕清辉。晚饭还没有吃完,就在小伙伴们呼朋唤友的招唤下,将饭碗一推,或者狼吞虎咽的扒拉两口稀饭,拎着半拉馒头就往外边跑去。目的地毫无疑问就是打谷场,身后还不时传来父母的几声责骂声。每当此时,月色下的打谷场在如水月色下显得那么的安详与静谧,就像是一位和蔼的长者,乐呵呵的等候着我们的到来。
那时我们玩的最多的游戏就是捉迷藏,开始前,先将人员分成两半,一半藏,一半找。游戏开始后,参与躲藏的一方就“哄”的一声四散开去,将高大的麦秸垛当成躲避工具,或钻到里面,或爬到上边,屏气吞声,让另一方孩子们寻找。于是孩子们就奔跑着开始寻找,聪明的孩子往往口中还喊着“藏好没有,我看到你了”之类的话,好从对方回答声音中辨别对方所处的位置,于是开心无邪的童音溢满打谷场上空。随着夜已深去,有些犯困而又耍些小聪明的孩子就会趁躲藏的机会偷偷溜回家中,惹来其他孩子第二天的责骂声。
另外一个喜欢玩的游戏就是碰火疙瘩。说起这个游戏,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出的就是后院的老奶奶。当时的她,时常掂着小脚观看我们玩耍,还时不时的充当起“裁判”的角色。游戏虽然简单,却也充满了童趣。双方按照人数和实力分成两队,手挽手相对站成两列,一字排开。猜拳之后,胜的一方先进行闯关,如果能从对方队列中冲过去,就可以从对方中带走一人。反之冲关之人就留在对方队伍中。游戏玩到最后,往往一方仅剩一人,这时他就要跪下哭着进行祷求,祈求让自己队伍中的人赶紧回来。
世事变迁,物事人非,儿时的打谷场早已不在,成为村民们的可耕田,可是留给我们的乐趣却是那么的久远。那承载孩子们更多开心和快乐的打谷场呦!是那么的让人久久难以忘怀。